沧州渤海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全力实施环境生态化战略,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重点抓牢“六大机制”、开展“八大攻坚”,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海净、水清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新区。
2016年,沧州渤海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81天,同比增加50天,同比增长37%;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去年10月至今年2月,空气质量排名连续五个月位居沧州市首位,群众对大气环境满意率达到98.66%。4月份,空气质量再居沧州市各县(市、区)首位,综合质量指数同期削减率位居沧州市第一。
沧州渤海新区实施环境生态化战略以来,通过抓牢“六大机制”,推进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机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格外的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生态化作为四大发展的策略之一,牢牢抓在手上,时刻不放松,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作为七大攻坚行动中重要的一项强力推进。沧州渤海新区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周调度、月研究、季调研、年考核工作机制,先后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会议或现场检查环境整改治理70多次,每周一次的主任碰头会议必研究环保工作,组建5个不同类别微信群,随时随地督导调度环保工作。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更是亲力亲为,坚持以“清晨现场办公会”、现场检查、实地督导等方式先后200余次进行现场办公,重点巡查沧州渤海新区堆场、料场扬尘综合治理,车辆限行、苫盖,市容市貌环境整治,工业公司达标排放等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落实情况,实际做到了工作在一线指导、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绩在一线创造、形象在一线树立。
二是建立“环保管家”环境管理机制。沧州渤海新区工业项目较多,产业体系以重化工为主,大气污染防治任务重、涉及面广,仅靠环保一个部门不能准确查找和解决区域、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沧州渤海新区建立“环保管家”环境管理制度,借助外界资源,委托具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和环境监理甲级资质证书的第三方机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筛选合乎条件的专家,参与沧州渤海新区各项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和管理工作。第三方机构负责专家行程的全部服务工作,充分的发挥专家在环保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有效解决各类环保问题。2016年,第三方机构共派出环保专家10次,发现环境问题12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4条,并对整改情况逐一验收,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有力提升了沧州渤海新区环境监管水平。
三是创新科技支撑机制。沧州渤海新区充分的发挥科技治污的作用,全力打造环保天网工程。投资175万元建设环境监控中心,集污染源在线监控、视频会议、空气自动监测站、12369环保热线个在线监测点位的联网,并全部开展了比对、有效性审核工作,在沧州各县(市、区)环保部门中率先实现了以监控平台为基础的系统化、信息化的污染源在线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沧州渤海新区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示范试点项目,实现大气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全覆盖;投资2500万元建设国家级有毒有害化学气体监控预警系统,有效提升区域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投资3810万元建设非国控企业在线监控季度比对项目、水污染防治及监测预警体系项目、VOCs全覆盖监测监管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体系项目和沧州渤海新区环境监测站,项目全部竣工后将实现相互连通、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全区的环保天网工程,全方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为沧州渤海新区科学治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实施协同监管与源头管控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沧州渤海新区针对施工工地较多、粉尘扬尘问题严重等问题,成立了防治扬尘办公室,负责监管区域内建筑施工工地、散货砂石堆场、交通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出台防治扬尘暂行办法,形成了以防尘办为牵头部门,城管、公安、交警、环保等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机制。同时,积极地推进围挡建设,对施工工地进行围挡,对沿路和土等都进行围挡,2016年共建设围挡总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有效的减少了扬尘污染。
五是创新环保决策、实施、问责体制机制。建立群众全程参与环保工作的“三问决策”制度,做到决策之前问需于民、实施之中问计于民、落实之后问效于民。在2015年8月到2016年12月之间,先后4次开展“三问决策”大调研活动,群众对大气环境满意率从54%上升到98.66%。
六是创新环保宣传引导机制。充分的利用世界环境日等平台和载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活动,共发放环保宣传单和环保倡议书2万余份、环保购物袋3万余个。建立了环境法规、案例发布平台,累计向驻区企业和广大群众推送环境法规、典型案例26个,编制了环境法律和法规手册,累计发放300本,聘请法律及环保专家开展普法宣传,共举办专题讲座10余次,受众达6000余人次。积极培树先进典型,充分的发挥其影响带动作用,目前,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已成功跻身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驻区企业和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让群众成为环保主力军,形成协同治污的强大合力。
一是开展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攻坚。按照“八查”要求,开展重点工业污染源大排查、大摸底行动,严格落实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自动监控数据真实有效。其中,对尚未达标企业,明确最后整改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坚决依法关停;对不稳定达标企业,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正常达标排放;对“散乱污”企业,坚决依法取缔;对“僵尸企业”,坚决淘汰关停。截止目前,立案处罚77件,处罚金额达1005万元,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二是开展道路施工扬尘治理攻坚。在进一步充实防尘办力量,明确监管责任,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完善取用土动态平衡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划定一批南疏港一路中铁段、中疏港路等扬尘重点治理区域纳入集中整治范围,切实做好压实洒水、高标准围挡、覆盖防尘绿网等抑尘工作。
三是开展非法堆场料场治理攻坚。在全区范围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料场堆场进行集中取缔,目前已取缔4家非法料场堆场。对合法堆场料场积极引导,快速推进封闭储存。
四是开展燃煤污染治理攻坚。实施散煤综合治理,严格按标准淘汰城市建成区和园区建成区燃煤锅炉,落实洁净能源替代措施。去年以来,已完成淘汰锅炉93台,洁净型煤800吨,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五是开展机动车辆污染治理攻坚。在淘汰老旧机动车、落实车辆限行等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过境重型运输车辆尾气排放治理和城区绕行工作。严格落实机动车限行措施,在应急响应期间,交警部门共查处各类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600余次,劝返车辆6700余次,处罚160余次。
六是开展城乡污染治理攻坚。结合城乡环境整改治理攻坚行动,重点突出餐饮、经营性小摊点油烟强制性整治,严禁露天烧烤、垃圾焚烧、秸杆焚烧、烧荒等行为。城管部门每日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车辆10余车次,采取分片化管理、网格化监督,全天不间断对重点路段和重点行业进行重点监控,及时查处焚烧垃圾现象,并设立垃圾焚烧投诉热线。
七是开展港区污染治理攻坚。按照建设绿色港口要求,对港区道路扬尘、港口作业区装卸扬尘、船舶超标排放、堆场扬尘等重点问题进行坚决治理,实现环保无死角。
八是开展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立足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上,积极把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纳入监测范围,着力推进“四河整治”、打造优质农田等项目,确保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实现突破。一是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沧州渤海新区共有港城、圣捷和南大港三座污水处理厂,承担着各园区的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任务,出水水质均能达到一级A标准,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保障所有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并得到一定效果处理。二是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标。环保、水利、城管、农业等部门从污染源控制、水环境治理、沿河垃圾清理多方面协同开展河流整治工作,推动工业公司污水达标排放、集中改善重污染河流水质。石碑河、廖家洼河等重点河流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均达到了水质目标。